干扰素?抗生素?傻傻分不清楚
这俩可不一样
一个抗病毒,一个抗细菌
前者还能用来治疗MPN
不过也要注意副作用奥
本期就为大家介绍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低
图源:百度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种罕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主要特征是一系或多系髓系细胞异常增殖。临床上与血栓形成、出血和进展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有关。而干扰素(IFN)是MPN中唯一被证明可以减少突变克隆比例并在少数患者中诱导分子缓解的治疗方法,因此在MPN治疗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然而问题在于,干扰素治疗MPN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来产生治疗作用,因此也有可能会阻碍正常造血,导致外周血细胞减低,以中性粒细胞最为明显和普遍(约20%)。虽然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学者推测可能是由于对粒系祖细胞的抑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分泌减少,患者自身基因对干扰素敏感导致药物降白细胞反应的发生。
图源:Cell Host&Microbe封面
干扰素导致中性粒细胞降低具有以下特点:
- 主要发生于治疗2~314天 (平均47天)后,停药后12~24周恢复正常。
- 体重越低和初始剂量越高会使血小板下降程度更明显。
- 呈渐进性,例如共下降了100%,那么第一周会下降约20%,第2周下降40%~60%,12周后达最低水平。急剧下降需要考虑溶血或并发其他疾病。
- 呈干扰素剂量依赖性,减量则可以缓解中性粒细胞减低[2]。
那么,干扰素治疗导致中性粒细胞降低该如何处理?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目< 0.75×109/L者,需调整剂量或频率,大多数中性粒细胞减低可以以此来控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目<0.5×109/L者,需停止干扰素治疗观察。
- 推荐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者可注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CSF),也可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如利可君、鲨肝醇、维生素B4等升白细胞药物(两三种药物联合使用效果更佳)[3]。
虽然Soza等研究认为18%干扰素治疗患者发生细菌感染与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无显著相关性,但Puoti等队列研究认为中性粒细胞下降与呼吸道感染相关,并且中性粒细胞下降的患者使用升白细胞药物可能比降低干扰素剂量疗效更佳[2]。
图源:百度
总而言之,干扰素的使用可能会产生中性粒细胞减低的不良反应,但具体是否停药也要观察患者的感染状况和检测指标,所以大家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和医生沟通,调整药物的使用,避免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Thomas F Patterson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pergillosis. Clin Infect Dis. 2016 Aug 15;63(4):e1-e60
[2] Sulkowski MS, Cooper C, Hunyady B, Jia J, Ogurtsov P, Peck-Radosavljevic M, Shiffman ML, Yurdaydin C, Dalgard O. Management of adverse effects of Peg-IFN and ribavirin therapy for hepatitis C.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 Apr;8(4):212-23.
[3]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药物使用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