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纤维化(MF)是指骨髓中增生的纤维组织取代了正常的造血组织,从而引起骨髓的造血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包括原发性骨纤维化(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进展后骨髓纤维化。在刚刚过去的2023中华血液公益行“启新程愈新生·共建健康中国”MPN患教会(上海站)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春燕教授分享了骨髓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相关知识。为便于您阅读、学习、理解,我们将重点内容整理如下:
一、骨髓纤维化概论
1.骨髓纤维化的概念
骨髓纤维化(MF)包括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进展后骨髓纤维化(Post-PV MF和Post-ET MF)。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液病,属于经典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一种,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以骨髓逐渐发生纤维化病变为特征的一种肿瘤性疾病。
2.骨髓纤维化的临床表现MF有三大症候群,即全身症状、脾肿大和贫血/血细胞异常。
(1) 全身症状:约80%的患者在确诊前就已经出现疲乏、瘙痒等症状,其中疲劳最为常见;体重下降、盗汗、发热称为体质性症状,是不良预后因素。PMF患者的瘙痒常为水源性瘙痒,即在接触水的部位发生强烈的灼热、瘙痒,而无可见皮肤改变为特征的持久性疾病,发病率为38%。 (2) 脾脏肿大以及相关症状:表现为腹部明显不适、腹胀、早饱、左侧肋骨下疼痛、肠道习惯改变、水肿等。MF患者脾脏体积越大,生存预后越差,在原有基础上,脾脏体积每增加5dl,死亡风险高1.14倍。 (3) 贫血/血细胞异常的相关症状:感染风险增加、头晕等贫血表现,瘀斑、出血。3.骨髓纤维化会出现以上症状的原因
JAK-STAT信号通路异常活化是MF发病的主要机制,过量的炎症因子会引发严重的全身/体质性症状。
4.骨髓纤维化的自然历程—具有持续进展性
PV患者每十年有10%向MF进展,ET患者每十年有不到4%向MF进展。MF的进展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进展性体质症状、进展性脾脏肿大、进展性血细胞减少,有些患者甚至会进展为急性白血病。
二、骨髓纤维化诊断
1.脾脏肿大测定
脾脏触诊是医生检查脾脏是否增大的一项常规检查方法,触诊发现脾肿大后将进一步通过影像学检查观测实际情况。
2.MPN-10
用于评估骨髓纤维化症状负荷,是量化MF症状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
3.骨髓检查包括骨髓穿刺涂片细胞系检查和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及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学分析及网状纤维染色。骨髓活检用于判断骨髓纤维化的严重程度。
4.基因检测
80%~90%的原发性MF患者有JAK2、CALR或MPL三种基因突变。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疾病的发展,MPN患者非驱动基因的比例和数量不断增加。
5.Pre-PMF和Overt-PMF的诊断标准
满足三项主要标准和至少一项次要标准才可确诊。6.Post-PV MF和Post-ET MF的诊断
7.PMF预后评估系统
预后评估首选MIPSS70、MIPSS70+V2.0评分系统,如无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可选择DIPSS-Plus;如无法进行染色体检测,可选择DIPSS。PPV/PET-MF的预后积分系统使用MYSEC-PM。
三、骨髓纤维化治疗
1.骨髓纤维化的治疗目标
MF短期治疗目标为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长期目标为延长生存,改善/逆转骨纤维化,甚至治愈。
2.基于风险分层和症状的MF治疗路径
3.PMF治疗(2019年版中国指南)
(1) 传统治疗药物针对临床表现对症治疗,且疗效有限。
(2) 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MF的治疗手段,但有相当高的治疗相关死亡率和罹病率,临床较少采用。
(3) 芦可替尼是唯一针对MF发病机制JAK/STAT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
4.贫血的治疗
可使用雄激素、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与EPO来治疗贫血,有效率为30%~40%。
5.芦可替尼
芦可替尼是针对MF发病机制的唯一靶向药物,不论JAK2V617F基因状况如何,芦可替尼均能给患者带来四大获益:
(1) 缩小脾脏:97%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脾脏缩小,一半以上患者治疗12周时脾脏长度缩短超过50%。
(2) 改善症状:几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改善,多数患者1个月内就有改善,长期随访中症状改善疗效持续。
(3) 生存获益:大幅度延长中高危患者生存期至5.3年(传统治疗生存期为2.3年)。
(4) 延缓病程:5年时间内芦可替尼使82%患者获得骨髓纤维化改善或稳定(WHO分级标准)。
6.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治疗方法,但受限因素很多。
骨髓纤维化是一种进展性的恶性肿瘤,由于需要根据其危险程度分层来选择具体治疗,所以病友们需要养成良好的诊疗习惯,密切关注自身的病情变化,若有不适一定及时随诊、遵医嘱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