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我——脾脏
自从知道我爱惹“大”事儿
很多朋友都误会我
还有人把我当“狼人”
一出“大”事儿,就想“刀”我
千万别!千万别
“脾”事儿再多,“诊法”也能打败我
为保护自己,我决定把TA告诉大家
“诊法”之“脾脏触诊”口诀简单好记
“诊法”准确来说指的“脾脏触诊”和“治疗方法”。
我们先说说“脾脏触诊”,这种方法不用通过医疗设备,仅需一双手就能摸出我到底犯没犯“大”事儿。这是多年经验、秘而不传的绝招“触诊大法”。今天来教给大家这个“触诊大法”的独家口诀,病友可以在家人的协助下,轻松搞定TA!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我们躺好仰卧位,屈髋屈膝腿外展
暴露腹部别害羞,家人站在我右侧
左手绕患腹前方,手置左胸下肋处
(9-11肋)
后胸靠掌向前推,配合拇指限胸廓
右手四指放脐线,与左肋弓相垂直
嘱咐患者呼与吸,上迎下压触脾止
(吸气上迎,呼气下压)
如遇不易触及时,可让患者右卧位
嘱其左下肢屈曲,双手更易触诊到
“诊法”之“脾脏触诊”
大小有迹可循
当骨髓造血功能减弱时,作为“人体应急血库”我会恢复造血功能进行髓外造血,从而导致脾脏肿大,也可发生脾梗死,引起脾周围炎。尤其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曾经或现在正在经历“大”事儿。
但大与大可有区别,临床已将我的“大”事儿,划分为三种程度:
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边缘不超过肋缘下2cm,为轻度肿大。
中度肿大:脾缘超过肋缘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高度肿大:脾缘超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称为巨脾。
虽然通过独家口诀对“脾脏触诊”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来说,我们还是建议发现脾脏肿大后,进一步通过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脾脏的大小和外观的改变,超声和CT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条件者推荐MRI检测测定脾脏容积。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左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哦。
“诊法”之“治疗方法”
我“大”有害但别“刀”
一旦让我惹上“大”事儿,我可能会压迫邻近其他器官,加大外伤性脾破裂出血的几率,导致血液循环细胞逐渐减少,出现脾功能亢进等问题,哪一种都是“我”无法承受之痛,所以,咱要好好聊“疗”。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上期,我们已经说过:如果我只是生理性肿大且无不适症状,那不要紧。可一旦是病理性肿大,那就BBQ了。千万要注意!注意!再注意!一定要找出病因,再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针对骨髓增殖性肿瘤尤其骨髓纤维化患者来说,JAK2激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让我“大事化小”。医生的方法有很多,尽量别“刀”我!
“诊法”之“治疗方法”
“刀”我有代价
虽然,切除我可以纠正由于我的肿大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但这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也不少!
首先,我原本负责过滤血液和保障免疫,若没有我,人体免疫功能就会下降,很容易增加对严重感染的易感性,易发生急性暴发性感染(OPSI)、败血病和脑膜炎。婴幼儿脾切除术后更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导致我的“大”事儿,那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像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一般不建议“刀”我!特别是骨髓纤维化导致的“大”事儿,往往同时合并肝脏增大,这是因为骨髓纤维化后,肝脏和我会成为人体的造血器官,这个时候如果“刀”我,就相当于把本来代偿造血的器官给拿掉了,很容易造成更为严重的贫血。
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我变肿大的作用是消耗掉增多的血小板和红细胞,如果这时候“刀”我,原本升高的血小板和红细胞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一旦出现上述几种情况,一定要和主治医生商量一个最佳的方案,千万别因一时“疗”的好而“刀”我!
知识拓展
测量脾大的三条线应如何记录?
脾肿大的测量通常用三条线来表示:甲乙线、甲丙线、丁戊线
甲乙线:又称“Ⅰ”线,指左锁骨中线左肋缘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脾轻度肿大时只作第Ⅰ测量。
“Ⅱ”线和“Ⅲ”线 :脾明显肿大时,应加测“Ⅱ”线(甲丙线)和“Ⅲ”线(丁戊线),
甲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最远点的距离(应大于“Ⅰ”线)。
丁戊线: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如脾重度肿大向右越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
未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如有MPN相关疾病患者想交流了解相关疾病知识,请关注MPN家园(志愿者手机及微信号码:18526254316),MPN家园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友互动、沟通、学习、互助的平台。MPN家园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通过为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提供专业医疗救助服务,资助相关医学领域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MPN疾病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从而使更多病友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