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是原因不明的异常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引起的骨髓进行性纤维化,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进行性血细胞减少,脾肿大,全身症状,如疲劳、盗汗、发热,恶液质,骨痛,瘙痒,血栓形成和出血等。
本期“大咖谈病例”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马兰教授和我们分享一个PMF病例,该患者入院前初始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期间一直服用羟基脲和中药,并间断输血,但病情时常反复,后经多方面评估确诊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遂来我院参加JAK2抑制剂杰克替尼Ⅲ期临床试验,入组用药后症状得到改善。
同时,特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景红梅教授对此病例进行点评,希望可以为帮助到正在患病的你或你的家人。
基本信息:郭××,男,70岁。
入院日期:2021年11月26日。
主诉:面色苍白、乏力5年余。
现病史:2017年11月8日因面色苍白、乏力,就诊于河北省某中西医结合医院,完善相关检查:
骨髓涂片:粒系比例明显增高,红系增生减低。
融合基因BCR/ABL P210:阴性,P190: 阴性,P230: 阴性, JAK2V617F突变阳性。
流式细胞术: CD34+CD117+CD13+CD33+CD38+的髓系幼稚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0.4%,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骨髓活检:造血组织容量60%,骨髓增生较活跃。
腹部彩超:脾大18.4X6.1cm(正常男性脾脏长13.86cm,宽8.64cm,厚3.07cm)。
考虑诊断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予羟基脲等对症治疗后出院。出院后患者长期口服羟基脲及配合中药治疗,效果欠佳,乏力症状无改善,血红蛋白最低达45g/L左右,间断输血支持治疗。
2020年初就诊于沧州某医院血液科,结合病史及既往检查考虑诊断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给予小剂量泼尼松、沙利度胺、司坦唑醇等调节免疫治疗,此后患者血红蛋白逐渐回升,脱离输血,血红蛋白最高达103g/L,白细胞维持在(20~30)x10^9/L左右,血小板维持在(300~600)x10^9/L左右,定期门诊复查,调整治疗。
2021年沧州某医院复查结果如下:
● 2021年5月5日骨髓检查及病理报告单:详见下图。
● 2021年6月8日腹部彩超:脾被膜光滑,形态饱满,体积增大,长180mm,厚64mm。
● 2021年9月28日血常规:白细胞23.99×10^9/L,血红蛋白62g/L,血小板440×10^9/L。
● 2021年9月28日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嗜酸粒细胞增多、成熟红细胞轻度不等。
沧州某医院血液科9月份调整治疗方案为泼尼松 20mg QOD、沙利度胺50mg QD、十一酸睾酮 40mg BID、阿司匹林 100mg QD、羟基脲 0.25g QOD,并配合输血支持。
既往史:既往体健。
2021年11月26日入我院后,结合患者病情和经济条件,建议入组JAK2抑制剂杰克替尼Ⅲ期临床试验,通过筛查,符合入组标准,患者顺利入组用药。入组后患者自述乏力、纳差等症状较入组前明显减轻,经B超评估脾脏明显缩小,贫血和输血依赖情况改善,血红蛋白显著改善、白细胞偏高,血小板正常,状况尚可,可正常生活。
PMF患者的在诊断时应与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骨 髓 增 生 异 常 综 合 征 (MDS)、慢 性 粒 单 核 细 胞 白 血 病 (CMML)和“急性骨髓纤维化”相鉴别。应用 BCR-ABL1细胞遗传学或分子检测能够比较容易地区分CML与PMF。该患者明确诊断时间延迟,明确诊断后治疗方案并不适应患者病情,是造成患者病情反复,间断性输血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