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纤”伴几近绝望,母爱找回康复曙光
母爱,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是人间最有力量的情感。很多病友能重新回归正常生活,都源于自己身后的伟大母亲。
恰逢母亲节,我们与您共同分享——一位坚强母亲陪伴骨纤儿子从内地到香港绝望中重获希望的7年求医路。
我是一个妈妈,妈妈一定会帮孩子撑住
30多年前,艾阿姨的儿子郑康(化名)呱呱落地,他的出生给家里带来无限快乐和希望。看着自己肉嘟嘟的儿子,艾阿姨告诉自己,要给予他全部的爱陪他长大成人,看他结婚生子。郑康也很争气,不但懂事孝顺,学习成绩也特别好。进入大学的他,阳光开朗,擅长各项体育运动,是全家人的骄傲。但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郑康被查出“肝功能异常”、“门静脉海绵样变”以及“脾大”等问题。不止是他本人,全家人都无法理解,郑康一向阳光健康,家里也没有遗传基因,怎么忽然就患了这么多病?这些病又该怎么治疗呢?带着这些疑问,艾阿姨陪着郑康从当地的三甲医院一路看到北京。但结果始终不好,一位知名的肝胆专家甚至告诉艾阿姨郑康的肝病需要做移植!“当时小康才20多岁,刚刚步入社会,不止是他,我们全家都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艾阿姨说。
接受不了,就意味着要将病“一看到底”。于是,艾阿姨陪同郑康开始了漫长的求医路。那段时间,他们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但每次都失望而归。那种打击和失望,没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更让她着急的是,看着日渐憔悴的儿子,自己却无计可施,艾阿姨的内心防线几近崩溃,但还要强颜欢笑。因为她知道,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帮儿子撑着,她绝对不能让儿子倒下。

我是一个妈妈,妈妈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
两年的时间里,艾阿姨陪同郑康走了太多个城市和医院,但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直到2016年找到北京一家医院,才算看到些许希望。那一次,医生在郑康的血常规中发现问题,并安排他们去血液科做进一步诊断。
在血液科,通过郑康的骨髓活检报告等一系列检查,医生确诊郑康患有骨髓纤维化(MF),他脾大就是这个病引起的。医生对郑康说,目前治疗这个病,主要还是依赖于靶向药。如果药物效果不好,且病情持续发展的话,最后的方案只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听到这个结果,艾阿姨差点没昏过去。她说“当时我就想,我们全家没做什么坏事,就这么一个儿子,怎么病一个接着一个,而且还要移植,这哪是给儿子的治疗建议,分明是一片、一片切我的心。”这之后,郑康开始了漫长的治疗。但经年累月的吃药,对谁而言都是一种折磨。可药吃了,罪糟了,最喜欢的运动放弃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血小板越来越低,脾脏还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那种恐慌,说不清道不明,但足以让人绝望!这种绝望的日子,一天又过一天。直到一位病友建议他们试试“芦可替尼”,那位病友说,自己吃这个药挺不错,但最近的销售地点在香港,且非常昂贵,并非一般家庭承担的起。但艾阿姨却像看到了希望一样,打算让郑康也试试这个药。“那个病友的情况和小康类似,他的效果好,我儿子没理由不好,都这个时候了,谁还会考虑药贵不贵?做妈妈的,倾家荡产,砸锅卖铁也得给孩子治病。”就这样,艾阿姨和郑康去了香港。药是拿到了,但效果却没像自己想象那么好,不但血小板长的不好,脾大的问题也没解决。这让艾阿姨再次陷入两难,一边是每年几十万药费但效果不明显的芦可替尼,一边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办法。连郑康自己都说,药太贵了,我吃些便宜的药维持维持得了,但艾阿姨却咬牙坚持让儿子吃芦可替尼,“当时也没多想,就觉得吃总比不吃强,做妈妈的,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艾阿姨说。

我是一个妈妈,妈妈的爱能打败病魔
服用“芦可替尼”的四年间,艾阿姨一家花费了整整一百二十万。所幸,随着该药在国内上市,同时也进了医保,为他们减轻了重大经济负担。
艾阿姨也有心思进入一些“病友群”和群里的病友、病友家属交流治疗经验。对艾阿姨一家而言,每天群内的交流和互相帮助、打气,已经非常治愈了。根本没想过,自己儿子的治疗转机,竟然藏在病友群里。2021年年底,正在群里与病友交流的艾阿姨,发现一则由群内白求恩志愿者发布的“杰克替尼招募中高危骨髓纤维化患者”的通知。详细阅读内容之后,觉得与郑康的情况非常契合,于是联系了志愿者阿布老师,并在她的帮助下提交了郑康的相关病历。阿布老师非常负责,全程帮助艾阿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快,郑康被安排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入组检查。该院血液科主任刘清池教授负责郑康的整个诊疗过程。入组前,艾阿姨认为这次肯定也要花费大量费用,结果没想到这次入组不但检查免费,成功入组后,治疗也是免费的。此外,治疗过程、用药前后,刘清池教授和阿布老师等志愿者也全程进行跟踪,并负责到底,有问题,第一时间就能得到反馈。在药物、医生、志愿者三重守护下,郑康脾脏也在逐渐缩小,血象也趋于稳定。更值得开心的是,郑康明显感到自己的身体在一天天转好,艾阿姨终于能放心了……
郑康从发病到好转,整整经历了七年时间,这七年,艾阿姨陪郑康走过很多座陌生城市,很多家三甲医院,从家乡到他乡,从内地到香港。往返100000多公里路,她曾一个人流浪在香港街头,曾发着烧冒着大雨奔波于医院。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艾阿姨从未想过放弃,正因如此,郑康才能逐渐好转。

其实,我们都是郑康。无论身体怎么样,妈妈从未想过放弃我们,她们最大的希望,无非是我们的健康。母亲节将至,祝福所有母亲,向所有母亲致敬!感谢您的爱和付出,因为有您,我们才有能力面对一切困难。您辛苦了!
欢迎您扫描添加志愿者二维码,加入我们的病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