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外造血是PMF患者脾肿大的主要原因
髓外造血是PMF患者脾肿大的主要原因。骨髓微环境失调导致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从骨髓定向迁移到脾脏,从而在脾脏红髓内形成髓外造血引起脾肿大。
PMF脾肿大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
靶向药物突破性治疗PMF脾肿大
传统治疗药物如羟基脲以及脾区放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PMF患者的脾肿大症状,但总体疗效较差,且相关副作用较多[5]。脾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全脾切除术后易发生感染、血小板增多、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也存在较多副作用[6]。
2.靶向治疗
靶向药物的出现为PMF脾肿大的治疗带来了显著变化,例如JAK1/2抑制剂、Aurora激酶A抑制剂(如Alisertib)和BCL-2/BCL-XL抑制剂(如Navitoclax)等[5]。其中,JAK1/2抑制剂是最具代表性的靶向药物之一。
•芦可替尼:作为最早被批准用于治疗PMF的JAK1/2抑制剂,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脾肿大症状。在我国可作为有脾肿大的IPSS/DIPSS/DIPSS-Plus中危-2和有严重症状性脾肿大(如左上腹疼或由于早饱而影响进食量)的中危-1PMF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其疗效可能会随时间逐渐减弱,且部分患者会因不良反应而停药。
•Fedratinib:它是一种选择性的JAK2/FLT3抑制剂,与芦可替尼相比,具有更长的有效半衰期和更持久的JAK2抑制效果。研究表明,在治疗24周后,有37%的中危-2和高危的骨髓纤维化患者脾脏体积缩小≥35%。并且,它的血细胞减少概率较低,尤其适用于芦可替尼治疗失败的患者[7]。
•Pacritinib:它也是一种选择性的JAK2/FLT3抑制剂,可通过抑制IL-1受体相关激酶1来抑制IL-1介导的炎症因子活化。研究显示,伴随严重血小板减少的PMF患者,接受Pacritinib治疗24周后,脾脏体积缩小≥35%的比例为23.1%,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8]。
[2]Cho SY, Xu M, Roboz J, et al. The effect of CXCL12 processing on CD34+ cell migration in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Cancer Res, 2010, 70(8): 3402–3410.
[3]Kong LZ, Li J, Wang RC, et al. Simultaneous follicular lymphoma and myelofibrosis: